2010年04月1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辉县利用“天然药库”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巧借“百泉药交会”知名度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赖刚 通讯员 段永强   

  “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百泉药交会’的知名度和外向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做大做强药业产业。”4月8日,在河南省辉县市举行的“2010年中国百泉药交会”开幕式上,辉县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学胜在致辞中说。

  据王学胜介绍,辉县市素有“天然药库”之称,自隋唐起源,逾千年历史的“百泉药交会”久负盛名,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我国中药材交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跻身全国三大药交会、

  十大药市之一

  辉县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与山西省交界,北依太行,南眺黄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地形多样,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宜多种中药材生长。

  据统计,辉县市有中药材品种1017种,其中,山楂、连翘、柴胡、党参、丹参等被称之为国内最地道的药材,年产量达万吨以上。

  百泉药交会是从隋朝大冶年间的庙会演变而来,到明洪武八年(1375年)庙会得到官府承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各地药材商贾汇聚百泉,坐地走贩,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药材交易场所。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百泉药交会被国家六部委列为全国三大药交会、十大药市之一,百泉药都与河北安国、江西樟树形成我国三大鼎足药市,享有“春暖花开到百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盛誉。

  1992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4000多个单位以及港澳台药商、国际友人等近十万人云集百泉,交易额近30亿元,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药交盛会。

  2008年,百泉药交会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国中药材基地”在百泉药都正式挂牌成立。

  实施大药贸战略

  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辉县市以百泉药交会为平台,建立完善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的‘一条龙’产业,促使辉县市的中药材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4月8日,辉县市政协副主席、百泉药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新富向记者透露说。

  今年以来,辉县市委、市政府实施了“大药贸战略”,大力发展连翘种植基地、柴胡种植基地、百亩山楂园、药材观光园等重点项目,促进了药贸业尽快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真正把百泉药都建成综合性现代化中药材交易中心,形成集药品药材交流、科技发布、学术研究、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全国最具吸引力的常年性药材市场。

  “大药贸战略”的实施,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了农民致富,加速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辉县市农民种植药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如今,该市药农主动通过网络、合作社查看市场行情;以多种方式和专家沟通,咨询种植技术,成为该市“大药贸战略”中的活跃分子。随着百泉药交会金字招牌含“金”量的步步升级,“辉县药贸”也愈来愈强壮。

  目前,辉县市中药材种植专业村有30余个,从事药材种植的药农有上万人,药材经纪人近2000余人。药材种植合作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集中加工”,根据订单确定种植,与农民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通过身边的变化,农民药材种植观念也有了新变化,他们不仅采取了在树林下种药、在生长高的药材旁边种生长低的等科学种植模式,还开始尝试种植金银花等高收益药材。

  扶持重点企业

  建立药源基地

  在每年办好药交会的同时,多年来,辉县市先后投资上亿元以上建设了药贸大市场,可供数万人同场交易;2009年,该市与河南电视台联合摄制了数字电影《风雨百泉》,影片以抗日战争初期的百泉药交会为主线,全面展示了药交会的悠久历史。

  他们不断提升软硬实力,扩大招商力度,以新乡为中心,辐射郑州、焦作、安阳等周边城市及河北、山东、安徽、山西等临近省份,做大做强药贸经济。

  同时,辉县市重点扶持了百泉中药厂、百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涉药企业对农民种植的中药材进行深加工,拉动药贸产业快速发展。

  合作社与涉药企业的支持和帮扶,把辉县市中药材种植这一传统产业,带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全市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拥有一批先进医药企业和科研力量,与全国800多家中药饮片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内4家大型企业在辉县建立了药源基地,雨润生物制药、华兰生物制药等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辉县已成为河南省最具活力的中药材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