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0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职校生创业团队练手 赚的是未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职校开办创业团队,并非真的要让学生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能挖掘他们的潜力,积攒下创业的经验。  

  “有很多人问我,我的这串手机链是哪里买的,我说,这是学生自己手工做的,是陶制的,可他们都不相信,还一定要我说多少钱一个,帮他们也带一个。”在杭州旅游职业学校“阳光陶艺工作室”成立仪式上,学校副校长严小萍笑着对记者说。  

  从社团组织到企业运营  

  仪式上,作为工作室代表的高三女生吴双的发言,赢得在场嘉宾们的掌声阵阵。吴双学的是园林专业,而她在工作室中的身份,则是总经理。“虽然工作室最初成立时,是以社团的形式组织的,但是后来,我们慢慢地把它往企业运营的模式上转变,所以我们的工作室现在也有设计、制作、营销、财务等部门,我们也在学习公司的运作。”

  吴双说,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兴趣,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虽然团队里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升学,但大家还是为以后顺利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虽然陶艺工作室的产品现在还没有进行正常的销售,但是吴双对未来充满信心。“我给你算算账!”吴双给记者拿出了一个账本,“一市斤软陶泥进货成本为15元左右,每斤可切成50块,每块3角,按每块2元出售计,客人玩一次要6种色的需12元,再加上做饰品还需要购买配件,每次消费要20元左右,1人次可获利15元。我们的市场还是很大的,除了全校2000多名师生,到时如果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创意市集合作,还能把产品推向社会。”

  记者了解到,像吴双这样的同学,有时候,老师同学们会开玩笑地称他们为“在校经理人”,而其实在旅游职校,像吴双这样的“在校经理人”早有先例。  

  上高二的总经理  

  目前在国际酒店班读高二的学生余敏,在2008年刚进学校时,因为有一门选修课与咖啡相关,于是就机缘巧合地被同学选为阳光咖啡吧的总经理。高一学生,没有一点经商经验,可手下却要管30个人,余敏说,一开始真没什么把握,“当时咖啡吧的生意也不好,于是大家就决定使用头脑风暴,每次决策都民主讨论,利用所学技能和网络书本知识,研发符合学生需求的新产品。”

  很快,咖啡吧推出了和奶茶同价,又保证品质的4元、5元咖啡,硬是从正规饮料店中“抢”来一群忠实客户。“虽然在我卸任的时候,咖啡吧没有盈利太多,但至少没有亏本,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更有责任感,懂得怎么和团队配合,特别是对自己经商的潜力有了发现。”

  “职校开办创业团队,并非真的要让学生赚多少钱,而是希望能挖掘他们的潜力,积攒下创业的经验。尤其是学校给大家提供展示创意、实践创业的平台,让在中职学校学习的同学都能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杭州市职教研究室张金英主任觉得,尽管多数参加过创业团队的学生今后不一定就自己创业,有一些甚至还会经历失败,“但对他们来说,这都是一份宝贵的经历,是一种技能的培养,并且终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中的砖瓦。”

  (摘自《杭州日报》 叶向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