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为“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教育学生有序上下楼、文明把路行。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结合当地实际和事故发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坚决避免侥幸心理。坚持利用升旗、课间操、上下学等时间开展演练。寄宿制学校还要开展针对宿舍区的突发演练,并确保演练时学生安全。
□ 本报记者 贾彪
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出行环境、传播环境、网络生活在日益主题化主导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用高科技犯罪、集团化作案、反侦察能力在智能化网络化;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流动人口增加,高中升学比例失调,闲散未成年人、流浪儿童倍增,青少年犯罪呈现暴力化团伙化低龄化。中学生犯罪率5年间上涨68%的趋势让“教育”反思;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让“学校”堪忧;深圳市福田区3所中学的56.2%的学生曾发生过伤害行为,[调查结果]让“家长”不安;屡屡曝光的官员嫖学生让“社会”震惊……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过去那种“家长经验式安全防范教育”已经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应的教育措施、防范也应该随之而来,不仅要同步、更要集中,这是新现实下教育必须反思的责任,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解决的课题,更是新趋势下学校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安全教育是社会责任的新担当
1996年初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从第一个主题为 “全社会动员起来,人人关心中小学校安全工作”以及今年的“加强疏散演练确保学生平安”等等。教育部共举办了15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可是校长不知道的不是少数、老师知道的不是多数、家长知道的更是少数!
上学时家长总是“别和陌生人说话”的叮咛,放学后老师常常“端直回家”的嘱咐。当我们看到“街边撞倒的老人没有人搀扶——怕被讹诈,巷道啼哭的小孩没有人理会——认为是圈套”种种现象时是否感到世人的冷漠与绝情、世事的孤独与无助呢?这种表面的“安全”抹杀了“信任与道德”,这种表面的“责任”剥夺了“友爱与良知”!形成孩子对社会的无形恐惧、对他人的拒绝排斥,这种治标不治本只能是心理阴影造就。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真实的生活确实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料、不可抗拒、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不能以学生的“情商、德商、心商”为代价!所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前提是科学地纠正极端、系统地避免片面、长效地杜绝形式,要切实将学校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
安全教育是家长义务的新接管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多种: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安全、交通事故、火灾火险、溺水、毒品危害、性侵犯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今天的安全已经不是“注意点”就能防范,今天的健康已经不是“吃饱穿暖”就可解决。孩子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全面知识的灌输。安全知识家庭局限性及区域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深思我们的家长有能力教育好吗?现代生活节奏与独生子的溺爱的冲突,尤其小学接还是不接,即便是上了中学,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挑战着大人们的心理,在上一辈人脑中孩子放学晚回半小时,过去人说:“可能玩去了,”现在人说:“可能出事了!”这种时代反差反映出的不是现代人承受能力的脆弱而是危险变数的客观存在!当前教育必须“正视”现代生活节奏及家庭压力,只有学校才能集中性、系统性、根本性解决!积极主动承担起作为学校是第二家庭的责任,勇敢接管是老师第二家长的义务,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家校联系,对一些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济困难、家长不尽监护责任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学习帮助。
安全教育是时代教育的新课题
教育部首次发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逾七成校园安全事故发生在农村。上海市教委2010年2月3日发布的《2009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显示,寒暑假仍是学生伤害事故的“高发期”;初中阶段学生伤害事故比例最高,占总数的48.6%,其次为小学生,占37.5%,高中阶段学生占13.9%。
专家曾经指出: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难道中国教育只是为了应试吗?教育仅仅是知识的灌溉吗?唐代韩愈早已诠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第一位的,首要就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才是学问,当然解决困难是必不可少、是对未来困惑的指导!学生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站,只有在学生生命健全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只有在身心健康下才能促进学习成绩提高。
安全教育是和谐建设的新必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学校安全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做好中小学校安全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教育部把安全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2001年纳入了国家的学校课程,2006年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特别是2006年11月,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积极开展“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并印发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创建和谐校园的意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安全知识教育对于他们非常重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昔日的“黄金守则”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的安全教育需要了。通过安全知识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常识,学会自我保护,提高应变能力,着力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技能,尽可能减少和杜绝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自然灾害来临时是有前兆现象的,任何事故发生都是有安全隐患的。对于即将成人的中学生来说“灾难不是官兵的事,你不应该躲藏在摇篮中;疫情不是科学家的事,你不应该只会接受呵护。少年强则中国强!遵章守纪、群防共治,只有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真正向和谐的彼岸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