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其他人都在读什么书,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参考一下图书排行榜,这在书店或报刊媒介中随处可见。可是,接着你就会发现:眼下的图书排行榜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据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的图书榜单大约有千余个,基本每一家书店都有自己的一套图书榜单,而网络图书榜更是五花八门。
畅销书排行榜在我国是一种舶来品,但是,当发展到了“各类排行榜到底能不能相信?”的地步时,就意味着这种排行榜已经背离了原来的存在意义,甚至是走上了事物的反面。
有一份读者调查表明,对于图书排行榜上推荐的图书,只有大约12%的读者“不理会”,而绝大多数人或者买或者要看看。也就是说,畅销书排行榜对读者的影响不可小视。客观地说,畅销书排行榜只是出版社经营中所利用的一个工具,不可避免地既有文化的属性,又有商业特征。
如果畅销书排行榜仅仅是文化产品的话,是不可能产生争议的,也不可能出现“请给一个干干净净的畅销书排行榜”之类的呼声。关键在于,当下的畅销书排行榜已经发展到了商业利益压倒文化产品的程度,当各种利益纠葛在一起的时候,才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事实上,当畅销书排行榜成为攫取商业利益的工具时,进入公众眼帘的排行榜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排行榜了,由此出现的书籍恐怕也是垃圾了。书籍从来都是以文化产品的面目出现,进入文化消费时代,畅销书沦落为纯粹的消费品。虽然打着构建精神大厦的旗号,实际上却干着与宗旨背离的勾当,失去了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无论对编辑,还是对出版社来说,在商业利益面前低头,置职业操守和传播文明的责任于不顾,实在是一种南辕北辙的行为。
应该承认,由于畅销书排行榜所具备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的特质,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因其背后多方力量的参与,使它不可能具有百分之百的客观性。但如果仅仅是商业利益起了主导作用,那么这个排行榜就只是隐性的广告形式,只是攫取利益的杠杆罢了。这显然有悖于排行榜的初衷。
畅销书排行榜仅仅是一个工具,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使媒介和受众得到双赢,如何保持畅销排行榜自身的客观性,这才是我们应面对的课题,而不是给排行榜“注水”。因此,有必要警惕以文化之名行利益之实的“畅销书排行榜”,更要看到畅销书排行榜之乱源于过度商业化。
(摘自《西部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