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初加工“大佬”华立药业日前宣布,拟将子公司北京华立科泰医药公司注册资本由500万元增至1亿元,对另一子公司重庆华立武陵山制药公司注册资金由1000万元增至3000万元。
华立还计划逐步将公司所持的青蒿素产业相关企业——华武制药、湘西制药、南湖制药、北碚制药基地的股权转让给华立科泰。华立药业董秘宋大捷表示,公司此举就是为了整合公司的内部结构,建立竞争力更强的青蒿素产业经营平台,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据悉,华立科泰已在非洲、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销售网络。
中信证券医药分析师周睿认为,华立这次增资是为了突击海外市场。
目前,国内具有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的最大的两家制药企业就只有华立药业和复星医药,两者是强劲的竞争对手。华立药业的优势在于对青蒿素资源的控制:集团2000年起先后收购、控股重庆武陵山制药厂、湖南吉首制药厂、北京龙华医药公司和昆明制药等国内几家主要青蒿素生产企业,同时还收购了越南两家青蒿素加工厂,并在重庆建立起青蒿GAP种植基地,成立了青蒿素科研机构。
另据报道,3月中旬,复星医药旗下桂林南药与约克大学签署的一纸合作协议:双方致力于研发的新型青蒿草已于今年1月顺利试播种,为公司重要产品抗疟药物提供更高含量的青蒿素原料。
青蒿素作为抗疟药的治疗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西方医药研究领域最近也兴起一股青蒿素开发热潮。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道,在过去10年里,全球疟疾病患者的数量有增无减,估计目前至少有4亿人,其中非洲占65%。据联合国官员最近透露,今明两年,国际青蒿素市场总销售额将达20亿美元以上。这对世界青蒿素原料药主产国中国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
新闻背景
青蒿素的市场价值
青蒿素系中国特产植物黄花蒿的提取物,是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70代初独立开发成功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植物抗疟药。在青蒿素问世之前,国际市场上只有奎宁及其衍生物和乙胺嘧啶等少数几种抗疟药。由于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医学界一直在使用这几种抗疟药,致使全球各地的疟原虫已对常用抗疟药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而中国科学家发明的青蒿素的问世,为世界医学界提供了对付耐药性疟原虫的锐利武器。上世纪9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批准以中国昆明制药厂生产的“蒿甲醚”和桂林南药开发的“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为抗疟药新制剂,从而奠定了中国青蒿素原料药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础。此后10年里,全球有69个国家政府宣布将中国产青蒿素制剂列入一线抗疟药名单中。
虽然中国成为国际青蒿素药品市场原料供应国地位由来已久,但我国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公司两大公司,他们是联合国指定的青蒿素制剂供应商。中国虽有几十家公司生产青蒿素原料药,但基本无权直接出口青蒿素制剂。
诺华和赛诺菲拿到WHO的订单后,到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下游产品,加工成复方制剂后供应市场。一旦WHO因经费紧张等原因减少青蒿素制剂采购量,这两家企业就会减少或停止在华采购青蒿素下游产品。
作为国内青蒿素生产收购的老大,诺华年采购量已占到整个中国青蒿素市场的七八成之多。据估计,全球每年青蒿素原料药的消耗量在120-140吨,其中中国产青蒿素约在110吨左右,越南、泰国、印尼、印度和乌干达等国的青蒿素产量合计在20-30吨。
“诺华公司如果按照消耗原料50-60吨计,它即可对中国市场产生生杀予夺的效应。”有分析师如此评析。(宗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