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丙驹
在这个不读书的浮躁年代,叫老百姓去买一本研究官场政道的书,简直比登天还难!
关于仇和——一个被视为“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其大名远播久矣,但欣闻四川“5·12”汶川大地震这一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2008年9月,仇和居然当选为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11月又获得影响中国改革30年的“改革之星”称号……这就奇了,争来议去也罢,毁誉参半也罢,人家成了中国改革功勋,官也升至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可谓党心民心所聚,国情政情相凝,明明是“学习仇和好榜样”,你还争议他什么呀!
听说曾一度荣获2009年时政类书榜排行第一的,就是新华社两位名记沉下心来,用整整10年心血写成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政道:仇和十年》一书,一时洛阳纸贵,市场上抢不到手……这又奇了,我在首都机场候机大厅小书店就很轻松地买到一本,而且是正版真货,弄得兴趣盎然,顿觉欢天喜地,于是边仔细翻阅浏览,边耐心等待弥漫机场上空的浓雾早早散去。
这便出现了颇符合本文题目所记述的读书意境:在穿云破雾的万米高空研读包永辉、徐寿松两位权威媒体同仁所著之《政道:仇和十年》,一本好书就这样陪伴我登天遨游,引领我“被俯瞰”当今官场政道,借毛泽东佳句佐其义而吟之:“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岂不妙哉高也!
思索之得:
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党中央,就有仇和式锐意进取的好干部
我留意到《政道:仇和十年》的副题:“一位市委书记发人深思的从政历程”——10年从政的仇和,究竟是个什么来头?从书中我们得知,他是江苏滨海人,先后任江苏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现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被评为改革之星,当选为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的事迹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只说他主政沭阳、宿迁市当地山河巨变,面貌焕然一新,国计民生有了很大的改善,政绩卓然,也引起了非议和争论,主要说他强权和作为对人权乃至法制精神造成了伤害,而仇和改革开放发展地方经济一路走来,也可谓风光无限且艰险不断……所以作为新华社江苏分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的包永辉,以他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报道与研究者特有的新闻敏锐,把写仇和完全作为一种历史责任的召唤,并自称“我们是新闻界最了解仇和的新闻记者”。包永辉和作为新华社上海分社副总编辑、荣获“新华社十佳记者”的徐寿松,为什么执着地把这位最富有争议的市委书记人物跃然纸上,郑重地推荐给广大读者朋友,就是为在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借宿迁实验这一个案,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使这朵飞溅的浪花在阳光下映射出绚丽的色彩。
深值一提的是,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到胡锦涛总书记,都为仇和主政的沭阳县和宿迁市的民生民情做过极为重要的批示,胡锦涛总书记还于2004年5月2日亲临宿迁视察,由此可见仇和“通天”的本事;而2008年9月27日,在中国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仇和作为中共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获得中国改革功勋(贡献)人物奖,他是获得此殊荣者中唯一在任的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唯一的省会城市书记。
——据统计,仇和担任宿迁市委书记的“十五”以来,宿迁市的基础设施总投资在125亿元以上,其中65%是省里给予的支持。全市共引进和开工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80个,竣工投产项目974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进园区项目195个,亿元以上开工项目16个。
——仇和一到沭阳,就把1997年、1998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年。这一决策,比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小城镇,大战略”还早了两年时间。进入“十五”以后,仇和又感到,“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一个区域没有中心城市的带动是不行的,于是又提出“收拢五指、形成拳头、集中力量、建设市区,扩大载体、打开通道,富集要素、提升人气,众星拱月、形成体系,城乡一体、促进发展”,从而把城市化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主攻中心城市建设上。
——“一年超过了50年!”“不可思议!只有仇和才有这样的大气魄、大手笔。”2005年5月,当宿迁市新建的5座运河大桥横空出世飞架两岸时,全市500多万人民无不为之惊叹、震惊。到2005年底,宿迁市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5%,比1996年建市之初提高了22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城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到账18.431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2.9%,极大地提升了土地价值和开发收益。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长幅达3%;中心城市建设区面积达44平方公里,是建市之初的3倍;中心城市人口由建市之初的14.19万人增加到36.4万人……
——目前,宿迁市的城市化水平已由建市之初的9.9%提高到了35%;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3.3平方公里扩大到58平方公里,外环围合的城区面积已达到220平方公里;如今的宿迁市规划面积由180平方公里扩大到2108平方公里,比上海市的面积还大!
在深深的思索中,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党中央,就一定有仇和式锐意进取的好干部。是因为“政治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至理名言至今振聋发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富强的现代化强国。仇和与党中央的心是相通的,党中央和江苏省委同仇和式的好干部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这是仇和在毁誉中屹立不倒,功绩卓显的一大政治特色,也是他的成功政道一大亮点。
于是作者在“争议声中步步高”章节中,回答“新华社江苏分社为什么同情仇和”时,说了一句令我这个新闻同仁也欣慰的大实话——仇和是幸运的,每到关键时刻总会有“贵人”相助,从原宿迁市委书记徐守盛,到原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李源潮,再到新闻媒体中的李志勇。
这使我们顿感释然,从江苏省委连续三任书记:回良玉、李源潮、梁保华,到后来官至尊位、手握重权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哪个不在为仇和带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锐意进取而撑腰壮胆、保驾护航?
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主政江苏时,针对仇和的争议,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者、保护探索者、帮助创业者、褒奖有功者”。当下面的干部特别是仇和遭到媒体曝光等事件面临巨大压力时,他甚至专门打电话:“不要有压力,好好干。”
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主政江苏时,其鲜明的用人风格,更是给下面的干部以巨大的鼓励,允许工作出现某些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不允许发展慢。与仇和主政沭阳时相比,徐州市下辖的新沂市无论是区位优势还是工作基础,都远远好于沭阳,但多年来一直发展较慢,尽管从来没有发生过媒体曝光的事件,更没有发生过增加农民负担的事件,李源潮还是下决心对班子动了大“手术”,成了媒体舆论和老百姓公开认定的“仇和的大靠山”!
书中第242页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话:
“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5月2日到宿迁视察,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随行的一位领导告诉仇和,其实中央对宿迁的一举一动都洞若观火,不仅如此,还几次派人到宿迁进行暗访,是老百姓对仇和的良好口碑、宿迁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让中央高层选择了沉默。沉默就是默许,默许就是无形的力量、巨大的支持!”
是的,这不是一个人和一个地方的历史,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历史。我们为领导和培育出仇和式好干部的江苏省委和中央组织部而庆幸,我们为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拍额庆幸!
——有这样的党中央,就会有更多的仇和挺立在中国官场政道,这才是值得全体中国老百姓深为欣喜的毕生大事。
中国千百万干部大军中,不可能只有一个仇和。
犹如茫茫宇宙中,岂能只有一个地球?
欣慰之悟:
有仇和这样不怕争议的好领导,就会有新华社记者这样旗帜鲜明的好文章
说实话,作为长期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笔者来说,包永辉、徐寿松这部深谙中国政道的佳作,有一个最有魅力的亮点:思想犀利,事实确凿,语言生动,文风朴实,他说出了给党中央的大实话和老百姓的心里话。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者?那就是深知党心民意,上通下达,为党分忧,为民赴难,就像穆青写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又像我们彭老总那样“我为人民鼓与呼”——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牢固确立,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人心,像包永辉和徐寿松这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也越来越多了,也正由于他们多年来扎根于中国土壤大地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研究,特别是区域经济研究和市场经济财经报道,成了深受人民欢迎,肩负真理正义的大手笔。本书的朴实文风和鲜明观点交相辉映,其鲜明独特的小标题更是形象幽默,妙趣横生而令人忍俊不禁,如作为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竟然说自己的家乡是充满污染的“大酱缸”;在全县千人干警大会上怒斥“警匪一家”;以及强行计划生育、保护耕地的“刮肚子,平祖坟”,还有毛泽东主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仇和则反道行之——来了个“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干部!”……更多的是诸如从当地民谚“长的是鳝鱼扁的是鳖,干部个个都爱吃,口口都吃农民肉,个个都喝农民血”的民间大鼓词登场,再到当地歌颂党风建设的《仇和打电话》、宣讲城乡统筹意义的《城乡规划建设意义大》的快板,特别是 “一年求和,两年求饶,三年求逃”和“求天求地不如仇和”,以及诸如“诊所比厕所多,药店比饭店多”、“学校不如猪圈”、“组织部要出生产力”乃至“新华社自拉自唱”……这样的标题不是引人入胜,就是触目惊心!
而只有仇和这样不怕争议的好领导,才会有新华社记者这样旗帜鲜明的好文章。
新华社毕竟是新华社!
也许,正因为宿迁市委大力号召全市学沭阳,《宿迁日报》更是对沭阳经验作了5篇连续报道,特别是本书主人公、沭阳县委书记仇和对“三农”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深层思考,这才令任职新华社高级记者的两位作者最终下决心,长期跟踪研究仇和。“粉碎‘四人帮’后,老干部获得了解放,而广大农民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获得解放!”——为农民说这句话的人打动了为农民写书的心。
了不起的记者写出了了不起的书!
作为新闻媒体同行,我最敬佩的是包永辉、徐寿松这句真实恳切的“内心独白”,也可谓他们执着顽强的事业“座右铭”:
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群体,全世界每6个人中,有1个是中国农民,全世界每3个农民中,就有1个是中国农民。中国的基础国情和基本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中国现代化进程,任务最艰巨的是改变农民;影响中国历史最深层的力量,还是农民——“正因为如此,当许多记者、甚至学者纷纷改行‘农转非’时,我们却痴心不改,始终坚守我们对‘三农’问题研究的阵地。”
于是他们“打井”打成功了——长时间跟踪研究仇和,也是他们在治学上的一种探索,即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而应“打一眼小口径的深井”,这样才能以小见大,管中窥豹——沭阳是江苏省的第一人口大县,宿迁是江苏省“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因此也成就了他们长期研究的“深井”。10年来,为了这眼小口径的深井,他们已记不清到沭阳、宿迁去过多少趟了也数不清采访过多少人——“我们自信在众多媒体特别是中央级媒体中,他们是对沭阳、乃至宿迁改革事件了解最多、理解最深并离仇和心灵最近的人。”作者勤奋尽心耕作,读者兴奋开心收获。
“学习新华社好榜样”——在宣传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高起点、大视觉、全方位的追踪报道中,新华社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全国媒体的最前列。犹如站在珠穆朗玛峰看地球,地球仍然是平的;站在月球上或人造卫星上看地球,才是圆的——新华社两位记者早就站在了火星上,钻进了地心里:他们为追踪仇和理性深度报道一发而不可止,怀抱大计划,心胸为“三农”,十年冶铸,十年磨炼,寒光正气,凛然亮剑!为独家首次完成中国改革开放在职市委书记的精彩报告之浩大工程跑采访、交朋友、掏心窝、爬格子,焚膏继晷,身上掉肉,如痴如魔,在所不辞。“星垂黄淮夜过半,心血滴滴磨文章。”
于是我们从这本大书中真切地感受到大气磅礴、令人回肠荡气的大手笔:“人们往往只看到前台的仇和在充分施展拳脚,其实其背后自始至终都有着江苏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支撑,否则就不会有仇和的今天。对此,仇和自己也有着切身的感受。”
我对书中披露的仇和“三农”思想精髓颇感兴趣,仇和认为,没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富集,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分散的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这是启动民间投资的切入点,是发展二、三产业的载体,是开拓农村市场的依托。加快城镇建设,将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启新的门扉,带来丰厚的回报,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景气回升;有利于加快二、三产业发展;有利于刺激消费;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只有不种田更富,才能种地不穷”——仇和殷殷爱农心切的肺腑之言。
《政道:仇和十年》——包永辉、徐寿松拳拳报国不负党恩的神来之笔。
听仇和之事,老百姓的耳朵是通俗的。
看仇和之事,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展望之瞩:
仇和式改革之星新崛起,是党心民心所聚国情政情所凝
写到这里,我们就会心地坦然地提出最美好的展望之瞩:有沭阳、宿迁这样的区域巨变,就一定会有全国的整体之变!
沭阳和宿迁的今天,就是全国欠发达地区的明天。
那么昆明呢?
随着仇和的动迁,老百姓关切地固执地又把焦距对准了彩云飘南、四季如春的昆明。
令我备感惊喜的是,该书在末尾添加了珍贵的附录《对话昆明》——直截了当地回答了“昆明的仇和、仇和的昆明”的今日之问。
杜鹃啼血声声泪,
染血文章字字真。
作者最懂读者心,
扬鞭催我奔昆明!
仇和就是仇和——关于仇和在昆明,作为读者和新闻工作者的我来说,也有许多珍藏记忆的珍贵细节——也算是个“跳出本书说本书”!
仇和飞抵昆明的2007年12月24日,多数的昆明人还不曾知道,江苏“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已经悄悄降临昆明了。12月28日正式走马上任之时,他随之交代给当地媒体一个特殊任务:多提供“负面报道”。然而,这种敢于“自曝家丑”的做法,却被外媒接连的报道后转成了“正面题材”,仇和极为精妙地完成了对昆明上车伊始的第一次成功免费推介。时间很快走到了2008年的2月13日,仇和把包括昆明市委班子成员、市属各部门班子成员、昆明所辖各县(市)级班子成员的电话通过媒体公布,这下可不得了了!所产生的争议远远大于他执政的宿迁,因为仇和,昆明的“点击率”创下了新高,争议也居全国之最。
仇和走到哪里还是仇和——2008年2月20日下午3时15分,昆明市委礼堂里召开全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坐在主持人旁边的仇和发现了一位坐在下面的官员正在打瞌睡,便叫他站起来报上单位和职位,两天后这名官员就辞职了。类似这种被各界争议和热议的事情接二连三……如:为了切实整治干部队伍,提高行政效率,仇和便制定出了对策:5+2、716和“白加黑”工作法。“5+2”就是每周工作5天,周末的2天继续工作,“716”则是在一周7天里,每天工作16小时!“白加黑”这就比较直白,不用多解释了。仇和执政的一贯风格就是身先士卒,要求大家做到的事情首先他自己做到,并要求下属也必须做到。对于这种做法,昆明的官员褒贬不一,有的人很怀念以前工作的日子,也有的则说:跟随仇和这样领导干,累是累,但是充实,一生都会感觉到值得。如今,昆明的官员随仇和下去调研时,脚上的皮鞋都不约而同地换成了旅游鞋。
据悉,仇和打算在5年的时间里,将昆明市的336个城中村改造完毕。城中村需要重新再造,但是这些村落经过多年来的根深蒂固之后,暗流涌动的利益关系在制约着这一方案的实施。仇和发现后,他将在宿迁执政的经验进行了完善,但更多了理性和人性化,赶制出昆明思路。当一部分官员还在怀疑:沭阳和宿迁都是小地方,昆明要比这两个地方复杂得多,你仇和来了也未必有用。这种怀疑还没有结束思维程序时,仇和对昆明的改革就已经春风扑面地遍及各个角落了,改造城中村当然首在其列。
当然,昆明市民两年多来一直非常支持仇和,对此我们不意外,仇和也不意外。不用说,只有伤及利益的官员才去痛恨仇和,因为市民真诚地感知到:仇和是为了昆明的发展才这么做的,他这么做为的不是个人,而是数以百万计的昆明人!正如仇和自己所说:为公才改革,为私谁改革!有一次,仇和到一个农贸产品市场查看,有一个卖菜商贩对仇和喊道:“仇书记,你有血性,兄弟们拥护你!”
……
这种“仇和在昆明”的故事还很多、很多。在此不再赘述,因为这已不是本文的任务了。
话题又重新回到《政道:仇和十年》的轨道上来。
包永辉、徐寿松两位极负责任感的作者,又耐心细致地讲述着全书“不是尾声”的尾声——
“从现在开始,我愿做一名合格的‘纤夫’,与昆明各族人民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昆明市这艘‘巨轮’快速平稳前行。”
“我到昆明工作,人地两生,和大家无亲无故;从未共事过,与大家无恨无怨;只身一人,无牵无挂;所以,工作一定能无私无畏。”
“形成一个新的冲击波,扫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突破一切影响发展的制度瓶颈。”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
“我会有耗不尽的精力,干不厌的激情,摧不垮的意志,”“不来则已,一来就扎根。”
“大家要尽快就业,只要做到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社会肯定稳定了。”
这些精彩的话语,就是仇和极富个性化的“履行感言”。
……
在结束本文前,我格外注意到在至今没有结束的有关仇和及“仇和现象”的争议中,有“四个反差”值得人们关注与思考:
一是省内与省外的反差。省外热,省内冷。当外界热议仇和的是与非时,江苏省内对仇和做法的反应却平淡得多。实际上,无论是招商引资和种种招数,还是“克扣”干部的工资搞建设等,在江苏其他地方也大量存在,在整个苏北,大家的发展路径并无太大的区别。
二是实际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的反差。从事实际工作的人肯定多,他们看重的是落后地区的变化以及“谷底”隆起的经验,而理论工作者多持批评的态度,他们担心仇和的“强权”会破坏法治的精神。
三是到过宿迁者与没有到过宿迁者的反差。亲眼看到宿迁现状、了解它前后变化的人肯定多,而凭媒体报道或道听途说就下评论的人,否定的多,批评的多。
四是与仇和接触过的人与没有接触过的人的反差。与仇和接触过的人,对他的思考、发展路径持同情、赞同的多,而那些对他猛烈抨击的人,有很多根本就没有与仇和见过面,更谈不上与他有深入的交流,对他有全面的了解。
……
飞机开始徐徐下降,就这样我在万米高空俯瞰着祖国大地,完成了对《政道:仇和十年》的阅读和思考。
人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对我来说,“拜读一本书,胜活60年”——新中国成立60年了,如果我们更早更多地涌现出像仇和这样既有个性又富争议,既仰望星空又根植大地的优秀领导干部,我们的党一定会更加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充满光明!
也许,正因为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路途航线,确定了我新的采访目标。
我走下飞机舷梯,脚踩在光洁坚硬的昆明机场路面上,深深地吸了一大口云贵高原新鲜的空气,裹了裹领子,目光坚定地朝着昆明市委大楼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