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3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茶艺培训修身养性 白领追捧好找钱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柔美舒缓的音乐中,一边讲解,一边两只手左右开弓,净具、醒茶、冲泡、品茶……陈红雨每天都要为慕名而来的老板或白领进行茶艺表演。为喜欢茶艺的人,提供专业的平台:36岁的陈红雨半路出家,靠这一特殊消费群的追捧,短短半年她就收了40多个学徒,获利3万余元。

  来的全是白领人士 

  陈红雨是万州区人,她曾在昆明做了9年的广告人,空闲时间喜欢与茶为友。为了让自己的茶艺获得提升,2005年她到专业机构接受培训,并获得高级茶艺师资格证书。此后,客串为当地的茶艺培训单位当老师,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重庆茶楼遍布,但从业人员中,精通茶艺的却寥寥可数。去年回家探亲,陈红雨发现重庆茶艺人才的培训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当时本有落叶归根的心思,就决定抓住这个商机。”

  租房、备茶具、茶叶……准备工作就绪后,去年9月,陈红雨在加州电子校对面的培训部正式开张。最初,她定位的受众群体就是普通的市民,为他们提供初级茶艺培训,收费标准也不高。

  没有发传单、没有营销队伍,陈红雨在网上发了张雅帖:以茶雅志,陶冶个人情操。结果,凭此网帖寻师者,全是小资阶层,几乎都愿意接受中级茶艺培训。半年时间,茶艺班被白领阶层捧得红红火火。  

  亦师亦友的关系  

  陈红雨本来准备了一个大教室,打算为初级培训者上大课。但现在来的学徒身份却多是白领阶层,而且多报名接受一对一的中级培训。针对其特性,陈红雨修正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陈红雨如今的工作间不足10平方米,靠一块玻璃隔断成里外两间。一张茶桌,两套茶具,两张板凳在里,用以教学;一套沙发,一个茶几在外,借以交流。

  “看她演示茶艺过程,听她讲解茶文化,不仅是修身养性的好方式,更是提升内在素养的好机会。”24岁的售楼小姐周晓君不仅是陈红雨的学生,更是她的粉丝和追随者,“我们亦师亦友。”

  既找钱,又交友,还能结伴进行才艺展示,陈红雨很乐意享受自己现在的新生活。  

  表演开拓创业空间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陈红雨受邀请外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她也从以往的“孤家寡人”发展到了如今的带队“出征”。

  近2个月,陈红雨的表演团队,已连续6场规模型表演。身着旗袍,头插银簪,佳人玉指轻动……每场表演,观者掌声雷动。更有人当场拜陈红雨为师,要求传其“衣钵”。不仅是企业,就连区县的政府部门,也向陈红雨抛来了绣球:近日,她刚刚结束一场邀请演出,又不得不投入即将到来的黔江采茶节的表演准备中。

  外出表演,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售后服务”的机会,也令陈红雨多了开拓市场的“触角”。陈红雨还有个更大的计划:不仅做茶艺培训,还要进军茶叶市场。

  专家分析:

  创业也需善于变通  

  事实上,把茶艺培训从一个就业培训项目,转变为生活享受的培训项目,陈红雨的成功,就在于她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变通。

  陈红雨的学生说得很清楚,学习茶艺不是为了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纯粹是为了享受生活,得到一种乐趣和满足。学习茶艺,不仅能够了解茶文化,而且还是修身养性的好方式,更是提升内在素养的好机会。

  以不变应万变,在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已经行不通了,只有根据市场需求,即时调整创业思路和服务对象,能变,善变,会变,才能获取市场回报。  

  创富秘籍:

  量体裁衣赢市场  

  陈红雨的创业路,比当初想象的顺利很多。总结自己所获,她感言,“量体裁衣”是顺应市场的“杀手锏”。反应快速则是竞争中生存的润滑剂。“没有它们,我无法预料今天自己的模样!”

  陈红雨的服务项目,一开始并没有针对白领人士的规划,最初的定位是低端人群,但没料到,白领却成其服务的主力军。如何应对这群“不速之客”?陈红雨作出的抉择是,既来之则收之,没有合适的“衣服”,就赶紧重新裁剪,从内容到形式,由内涵到外延。

  (摘自《重庆晚报》 董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