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型购物超市不断涌现的今天,小卖部、代销店等以店面狭小、规模不大、地段偏僻为特征的小商店,已沦落为商品流通和交易的“弱势群体”。但是,它们却没有因此而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是以坚韧、执著的态势顽强地生存着。它们成为一些人生存的手段和生活的依靠,它们养活了不少的人。记者近日深入广西河池市城区各街道及城郊结合部,对一些小商店业主进行了采访。
小商店的“秘密”:诚信为本
记者从工商部门了解到,在河池城区注册登记的“小商店”大约有一万多家,小商店主要经营日杂百货、糖烟酒和食品等。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小商店的店内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不等,有的商店在市中心某条街道旁边、有的搭在某住宅小区角落旁、有的甚至“挤”在两栋楼之间的间隔处,每条街、每个住宅区附近自然少不了一家或者几家这种小商店存在。
不同于服装店专挑年轻漂亮的姑娘做售货员,也不同于商场里能说会道的推销员。经营这些小店的人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他们大多并不伶牙俐齿,诚信经营、平凡待人是他们信奉的“理念”。尽管商店里所销售的都是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尽管卖一包小零食只能赚到几毛钱,他们都乐此不疲。
经营者多为“40、50”后
记者发现,城区小商店的经营者多为45至55岁的中年人,对于开店不少人表示是生活所“迫”。
在城区西环路南桥市场附近,开了一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小卖部的覃阿姨就是其中一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45岁的覃阿姨所在的电池厂倒闭了,当年为了养家糊口供家里4个孩子上学,覃阿姨拿出了所有积蓄,在西环路一小区大楼旁搭起了小卖部,做起“生意”来。其实所谓的小卖部也不过只有一个烟柜和一台冰柜,平时小卖部大多数收入是卖烟挣来的,因为只有到了夏天冰柜才能真正派得上用场。
覃阿姨告诉记者:“有时候生意好时,一天能挣个两三百块,没人光顾的时候,一天下来最多就得个四五十块。不管得多得少都是靠劳动挣来的,总比没工作没有工资领强多了。”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与覃阿姨有着相似经历的小商店经营者不在少数。在企业改制的浪潮中,原来在企业或者工厂里做工的工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下岗”了。同时,由于年龄比较大了,掌握的知识有限,要想再找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开一家成本低的小商店成了不少“40、50”后的选择。
小商店 贡献大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一家小小的商店又卖不了什么好东西,如果要买好点的东西都到超市里选购了,小商店似乎可有可无。
事实并非如此。小型零星的商店,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灵活的变价控制以及极其低廉的管理成本,在市场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小商店以其价格低廉和便利、灵活的服务方式为城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试想如果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生活必需品,还用费尽周折跑到超市里慢慢选购吗?
小件商品最后的容身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针线、火柴、小开关等小件类商品使用频率越来越低,经营这类小件商品者也纷纷改行,消费者要买这些小类商品哪怕踏破铁鞋也难买到。
家住南新东路的赵女士为了一枚缝补针,跑遍城区也未见其影子,后来到一家小商店才买到。她说,缝补针等小件类商品,若在以前,进到百货就可以买得,但现在百货已经营其他商品,也不知道去哪里找该商品,只有毫无目的地到处找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针线这种小件商品,在大商场都基本销声匿迹,根本找不到它们的影子。想用这些东西,一般都得到路边街头的小商店才买得到。看来,小商店已成为小件商品最后容身的地方了。
下岗工人的“门路”
家住河池市城区建政路的韦女士今年42岁。5年前,韦女士因所在的企业改制而下岗。因为没有什么专长,初下岗的那段日子,没有任何收入的韦女士感觉每一天都像一年一样漫长,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这样过了半年多之后,楼下一家小商店的店主因怀孕而转让店面。韦女士知道后,东挪西借,凑足了一万多元钱,接手了这家小商店。
“平常我家里的日常用品都是在这个小商店里买的,我知道这个店生意不错。果然,我接手之后,收入还真可以,每个月的利润,要比我在企业的工资高出一些。”韦女士说。
韦女士所在的小区有三个单位上班,加上附近的居民,总人口近千人。韦女士觉得这个“资源”可以充分地利用。于是,除了正常开店之外,韦女士早上还卖早餐。每天天还没亮,韦女士就起床,外出采购油条、包子、豆浆等,拿到自己店里卖。一天下来,又多了几十元钱的收入。
既然早餐有人买,那做夜宵也应该可以吧?这样一想,韦女士便又买了一瓶液化气和一些灶器,每晚8点钟到12点,煮些汤圆、甜酒出卖。“累确实很累,但是,只要能够多赚一些钱,累也值得。”韦女士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很满意,对未来也充满着信心。(摘自《黄金路创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