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2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自主创新驱动长虹良性发展 未来更值期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产业发展“三坐标战略”指引下,长虹近几年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将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之一;通过夯实“黑+白”传统家电产业,大力发展IT、通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长虹已初步具备三网融合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基础,能够面向数字时代提供产品和服务综合解决方案。

  历经系列产业变革和管理变革,长虹已经走上一条可持续良性发展的道路,精彩未来更值得期待。

  

  战略清晰确保良性发展

  “全产业链”模式优化布局

  

  最近几年,长虹确立产业发展“三坐标战略”,沿着产业价值链、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三个维度进行企业变革与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被看成是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升级的核心和关键。

  2009年,长虹起步迈向下一个50年,“二次创业”也由此起步。基于“三坐标战略”,长虹针对未来提出新的战略发展思路: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延伸;以制造业为基础,向服务业拓展;大力推进国际化。其中,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延伸是长虹产业发展的重心,其核心是大力发展关键部品产业,如新型平板显示器件。

  2009年10月,长虹全面启动以“产业聚焦,振兴彩电”为核心的龙腾计划,通过整合公司内部市场、研发、制造、服务等资源,全面提升彩电竞争力。其中,技术体系强调“洞察与速度”,即把技术能力转化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制造体系强调精工品质,保障产品质量和品质;服务体系强调用户接触体验,导入增值型服务。

  2009年,长虹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和“5·12”大地震等重重困难,“止滑提升,爬坡上行”,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集团实现整体销售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25%。国内市场销售取得大幅增长,其中家电下乡彩电销量全国第一,冰箱销量位列行业第二。

  以传统整机制造为产业平台,以关键部品为牵引平台,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平台,长虹已经形成自主创新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各大产业协同发展,并且传统制造产业已经形成“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如在彩电领域,长虹是国内唯一同时发展等离子、液晶和OLED的企业,形成“面板+整机”的垂直整合产业布局;长虹白电业务也已形成“压缩机+整机”的垂直整合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对长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几大关键项目顺利推进:2010年1月,虹欧等离子面板项目实现全面量产,产品月综合良品率达到80%以上,单日最高产品综合良品率达到91.21%,彻底结束行业“缺屏少芯”的历史;长虹与台湾友达共同投资组建长智光电研发生产液晶模组,首期建设四条玻璃基板与背光模组组装生产线,生产26—55英寸液晶模组,年产能360万片;长虹计划投资3.9亿元实施平板电视扩能改造提升过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华意压缩“600项目”2009年11月正式竣工投产,具备年产2000万台各类压缩机的生产能力。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拥有完整产品定义权

  

  长虹在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数字电视、白色家电、移动数码等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创新,具备了从需求、设计、芯片、软件、关键部品到系统集成的完整的产品定义权,并且以四大核心技术能力和关键部品研制能力为基础,通过自由定义产品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

  核心技术能力是长虹拥有产品定义权的支撑,四大核心技术能力是指集成电路设计能力、嵌入式软件设计能力、工业设计能力、工程技术能力。除此之外,长虹在关键部件研制能力上也很强,使长虹同时进军等离子、液晶和OLED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产业成为可能。另据了解,长虹在基于互联网的数字电视技术应用上处于行业前列,具备数字电视端到端系统集成能力,通过整合网络娱乐、3D显像、数字家庭、移动电视等应用,长虹成功构建“终端产品+内容平台+网络运营+商业模式”的数字电视产业链运营模式,让消费者从“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

  2009年,长虹自主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长虹平板电视驱动芯片、数字家庭嵌入式软件平台、SoC芯片三大项目入选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长虹国家级技术中心荣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80余项,位列全国家电企业第一名。

  在标准研发方面,参与数字电视国家工程中心、闪联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重大项目建设,在国家重大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0年1月,由长虹牵头,包括长虹、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在内的15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历时5年制定的《数字接口内容保护系统技术规范》(简称UCPS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并于3月1日正式实施。

  在保持与提升长虹在3C融合领域的产业优势和领先地位的同时,长虹集团的军工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2007年,长虹组建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成为长虹军工产业发展的战略平台,现有科研、生产基地集中在四川成都、绵阳、广元、宜宾,主要从事军用整机、配套装备、元器件等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一方面,长虹可以利用成熟军工技术及先进生产资源发展民用产业;另一方面,长虹可利用民用产业的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服务于军工课题预研、型号研制及产业化等。如今,长虹电子军工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和综合电子装备等领域。长虹已经完成新型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的试飞,各项性能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长虹航天电源系统应用到“歼十飞机工程”,荣膺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长虹电连接器应用到神舟系列飞船、所有卫星,“飞天号”舱外宇航服的连接器及线束由长虹独家研制,填补国内空白,通过这些“关键部件”,航天员实现“天地通话”。在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11个受阅部队方阵中均有长虹军工产品作装备展示。(刘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