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广东省GDP任务是8.5%,最后完成了9.5%,总量约占全国的1/8。人均GDP增长8.4%,与GDP的增速差距降至1.1个百分点,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小差距。”这一串数字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非常欣慰。他表示,广东率先实现突围,超额完成“保八”任务,与国际金融危机下及时调结构、促转变,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广东省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产业的纽带和主线调结构、促转变,深入贯彻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编制实施12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跃居全国第二,发明专利申请量、权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1%。
“2009年政府拿出10亿元奖励企业自主创新,结果带动企业投入308亿元,比2008年高出39%。”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长陈云贤介绍,2009年佛山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包括产业比例、行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四方面。佛山市政府有意识推动企业进行转变,引导企业自身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使佛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从2008年的不到25%上升至30%。
国际金融危机尤其让东莞这一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世界工厂”受到广泛关注。全国人大代表、东莞市市长李毓全表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东莞发展必须经历的一步。2009年,东莞市政府开始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经济质量,用于支付技术改造的资金达到了120多亿元,而2008年这笔资金仅40多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惠州市长李汝求表示,2008年年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莞惠”共建新经济圈,目前三市在产业一体化方面已获得明显进展。如在电子液晶屏制造方面,深圳是龙头,主攻面板技术和生产,惠州做配套、组装,优势互补,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前景良好。现在,惠州在与深圳、东莞加速合作方面有200多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有相当比重。
(郭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