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沈浩波领军的磨铁图书,销售码洋达5亿元,比排行第二的民营出版企业高出近一倍。这让磨铁图书稳坐在民营出版商的头把交椅上。
沈浩波曾经是个小有名气的先锋诗人,被评论家称为惯用“下半身”写作,如今他靠着琢磨图书的卖点,包装推广了《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等系列畅销图书,一跃成为民营出版商的翘楚。
“光华龙腾奖”素有“中国设计界的奥斯卡奖”之称,2009年11月,该奖项组委会将四项年度大奖颁给沈浩波和他的磨铁图书,其中,沈浩波获“创意产业领军人物奖”,磨铁图书获“创意产业领军企业奖”和“创意产业高成长100强企业”称号,而磨铁图书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则获得了年度“最具创意产品”奖。
从“残酷的青春”起步
2001年沈浩波25岁,他决定辞去在《中华图书商报》做记者的工作,下海做图书生意。
磨铁图书最初只是一个小作坊,出版一本书,从策划、编审到校对、发行,两个人便要包揽所有的事情。但工作的辛苦程度与收益往往不成正比,他们的辛苦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做出来的书卖不出去。这让沈浩波初期投入的十几万元不到半年时间就赔光了。回忆当初创业的经历,沈浩波感叹:“当时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对市场的需求并不了解,按照自己的喜欢策划出书。现在回过头想想,市场就好像一条大河,只有自己下去游,才知道深浅。”
沈浩波不服输,他咬牙找人又借了5万元,打算“再拼一把”。就在这个时候,他意外地收到一部书稿,作者是只有17岁的春树。春树和沈浩波是老朋友,他决定把借来的5万元全部压在春树身上。
书很快就印出来了,叫《北京娃娃》。当时的沈浩波并不真懂图书营销,但他吸取了前几次的教训,先扩大宣传,“知道的人多了,才有可能扩大销量。”
小说描写一位叛逆、早熟的女高中生辍学之后的经历。沈浩波为这本书找到了“残酷青春”这样一个卖点。他以此为主题写了一篇短评,附在书后,然后把自己写的书评和宣传稿投往各家媒体。
效果出奇的好,《北京娃娃》一共卖了6万册。2003年,沈浩波还通过一家美国的代理商,将《北京娃娃》卖到了美国、荷兰、日本等30多个国家。2004年,春树还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一个标签。磨铁图书也由此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推广《北京娃娃》的过程中,有一件事给沈浩波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浩波带着春树到成都举办签名售书活动。一天傍晚,沈浩波陪春树逛街,春树看中了一个红色肚兜,当即买了下来。沈浩波开玩笑说:“你明天就穿这肚兜去签名吧。”没想到,春树第二天果真穿着肚兜去了售书现场。当时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这件事。春树和《北京娃娃》也因此迅速火了起来。
“肚兜风波”让沈浩波切实感受到营销的力量。沈浩波发现,《北京娃娃》主要以青春叛逆的概念打动了“80后”,购买者也多为“80后”。沈浩波打定主意,要为目标读者群作书,不再仅凭自己的喜好出书。
打造畅销图书流水线
沈浩波较早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网络永远正确,经过网络验证的作品印成书后,也一定会在市场上热销。“这其实也特简单,网上点击率高,往往意味着作品质量不错,而且也有目标读者群。”沈浩波说。
磨铁图书推出的《诛仙》、《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历史是什么玩意儿》等系列畅销书几乎都遵循了这种模式,即先去网络上挖掘,然后再印刷出版面市。
2004年,沈浩波注意到以神仙、妖魔与人类混战为主题的小说在网上很火,很受年轻人喜爱,不少这类小说的点击量超过上亿次。直觉告诉沈浩波,如果这类书出版肯定畅销。但他去市场上调查,却发现此类小说很少。
“市场空白点就是商机。”沈浩波暗下决心,要抢占他称之为“奇幻武侠”小说的市场。沈浩波计划先推出“奇幻武侠”这一概念,接着捧红一部作品,使“奇幻武侠”概念深入人心,然后陆续推出产品。
2006年3月,网上的一个帖子——《明朝那些事儿》引起了沈浩波的注意。发帖人叫“当年明月”,文章用通俗小说的笔法写历史。两个月时间,该帖的点击量超过100万!沈浩波当然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他去广州找到了“当年明月”,与他签下了版权。
2006年9月,《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册出版。沈浩波对作者进行了包装,称其为“草根写史第一人”、“通俗写史第一人”。《三联生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平面媒体对《明朝那些事儿》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不少电视台也纷纷找“当年明月”做访谈,一时间,书和作者的知名度迅速飙升。
“资本家”来敲门了
磨铁图书业绩暴增,吸引了各路投资基金的注意。从2006年开始,沈浩波就频繁接到投资人的电话,或约见面喝茶或直接提出要投资。
此前沈浩波对风险投资完全陌生,不知道该怎样和“资本家”对话,只好先回家补课。沈浩波称其为“被动学习”。读了几本书、与专家谈了几次,沈浩波就明白了投资基金的基本意图,并很快就把磨铁图书的股份卖了一个好价钱。
资本的进入,迅速扩大了磨铁图书的市场份额和规模,也对磨铁图书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沈浩波开始积极笼络有助于修复企业“短板”的人才,为其所用。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次人才引进是原海尔的流程再造总监。此人擅长公司架构和内部管理,为磨铁图书带来了更合理的公司架构,同时对磨铁图书的营销体系进行了改造完善。这大大解放了沈浩波,使他无需再事无巨细地管理公司,让他找到了更多当老板的感觉。
与其他行业正在经历的“国进民退”不同,中国的出版业正在经历“民进国退”的过程,正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今年1月上旬,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被称为新闻出版业2010年的“1号文件”。《意见》首次让民营资本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合作从幕后走到台。
沈浩波曾给自己定下目标:挣够200万就离开这个圈子,专心从事诗歌创作,但“人是个欲望动物,上了船就下不来了”。出乎意料的成功让沈浩波跻身于社会精英的行列,已经娶妻生子的他如今变得相对平和,不愿再过多提及数年前“执拗地做诗人”的理想。而逐渐宽松的出版政策,也让他更愿意为公司做长远打算。
看着日渐长大的儿子,沈浩波也看到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2010年,他计划在磨铁的图书出版计划中增加儿童图书的内容。 (刘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