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晏彪
制鞋工艺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橡胶、化工、纺织、机械等多门专业技术,又涉及到生理科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没有一所专门大学是很难将中国的制鞋工艺搞上去的。双星有必要在鞋业人才培养方面扛起大旗。
当时,中国对教育的宏观控制还很严,企业无权参与高等教育。汪海与中国台湾、韩国的同行商讨共同办学,也未能达成共识。这些老板只关心双星鞋怎样在本地销售,对眼前见不到效益的鞋业学院根本不感兴趣。
大路走不通,就走小路,汪海先在企业内部尝试办学。1995年。双星集团在沂蒙山鲁中公司创办了双星制鞋技术学校。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来自刚刚从部队复员的200名优秀士兵。
1997年,汪海与青岛大学校长坐在了一起。这位大学校长是为开明人士,他也深深感到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大学也想培养市场所欢迎的优秀人才,必须与企业联姻。他亲眼看到在美国哈弗大学周围是非常壮观的工业园区,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学子们“孵化”成科研、经营管理的高手。
汪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鞋业大学的想法,与青岛大学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两人马上作出决定,双星集团与青岛大学联合筹建鞋业工程学院。当年,鞋业工程学院招收了30名本科生。基础课教学由青岛大学的师资来承担,专业课由双星的高级工程师和科研人员承担。双星还专门从中国台湾、韩国邀请著名的纸屑专家来授课。
从2001年到现在,这所鞋业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制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下期刊登:“树起行业坐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