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建平台 激活力 提实效 恒源矿多措并举增强职工创新内生动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1 1 黄王斌(左一)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交流、学习.jpg

●黄王斌(左一)与创新工作室成员交流、学习


创新强则企业强。近年来,皖北煤电集团恒源煤矿坚持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创新创效活动,面向技能骨干抓岗位创新、面向矿山全员抓技能提升、面向生产现场抓攻坚克难,积极构建职工创新平台,激发职工创新活力,提升职工创新实效,有力推动了该矿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稳步前进,为矿井高质量发展赋能提质。

 

面向技能骨干抓岗位创新

构建职工创新平台

黄王斌,该矿一名由基层成长起来的“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和职工创新创效技术达人,在矿区具有较高“知名度”。为充分发挥技能骨干在创新创效中的品牌示范作用,为矿井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队伍,该矿专门投资成立了由黄王斌领衔挂帅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并于2017年、2019年先后被淮北市和集团公司命名、挂牌。为使技能骨干借助创新平台有效开展工作,该矿还从硬件和软件二者入手加以激励和推进,一方面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工作室规划了专门场所和实训场地,购置完善了设备仪器、电脑工具、科技图书等设施,另一方面为工作室提供一定的经费,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研究环境。

今年以来,黄王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已组织2场关于PLC编程专项培训,每月组织工匠相互学习及电气人员培训,参培人数达100余人,切实发挥出了创新工作室“集聚”和“辐射”的作用,让这个平台真正成为了矿井发展创新创效的“聚宝盆”。

今年初,工作室创新项目“锚杆成套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开发与研制”顺利完成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成功减少了上螺母和垫片的工序,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并将工作效率由原来8小时生产600套提升至900套。据估计,如若满负荷生产,锚杆生产线每年产量由原来的30多万套可增加至55万套。除此之外,18月份,该工作室还分别解决了钢带机触摸屏技术攻关、井下移变和无极绳电控故障处理、各类芯片级维修中的痼疾顽疾,为矿井创新创效达150万余元。

除黄王斌劳模创新工作室之外,另据悉,今年由该矿党委筹措成立的采掘系统党员技术创新工作室已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该工作室以采掘一线党员和技术骨干为主体,为生产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搭建起了新的平台,将为推动矿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断提供红色创新动能。

 

面向矿山全员抓技能提升

激发职工创新活力

骨干是点,全员是面。恒源矿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党员先锋等骨干带头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做好创新人才传帮带工作,通过导师带徒活动、“集中培训”、“现场实操”、岗位练兵等形式,强化实战性培训,并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设立机电主提升、供电系统、排水系统实操培训、通风监测监控、弱电维修、皮带机综合保护故障排除等七个专业培训项目实操点,从而让职工技术创新活动零距离对接矿山安全生产,达到“教学即一线、一线即课堂”的工学一体模式,有效提高了全体职工的综合技术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为提高职工创新创效热情,鼓励职工发挥聪明才智,让每一名职工都积极成为矿井创新创效中的“主角”,该矿制定下发了《恒源煤矿创新项目评选管理办法》,确立详细评比标准,组织专业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和评审组,对创新成果进行整理、筛选、评审、实施、验收,并坚持每季度按照评比等级和项目创效类型进行表彰奖励,切实激发了职工创新创效活力,让每一名职工不做看客,争当“创客”。今年上半年,“自动化采煤机与顺槽通讯的升级改造”“带式输送机变坡点防飘带、防跑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CMQ11200/37 切缝钻机滑架油缸接头改造”等110余项创新项目成果从选题、立项、研究到项目完成,均出自矿井基层职工之手。

 

面向生产现场抓攻坚克难

提升职工创新实效

在此基础上,该矿各个生产现场,成为了基层职工创新的深厚沃土;寻找难题奋力攻关,成为了基层职工创新的活力源泉。围绕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瓶颈”、“短板”问题,在该矿积极引导下,广大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大展身手,积极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改创新,切实解决了矿井生产建设中的诸多难题。

今年年初,该矿钻探工区党支部申报的《全液压钻机在施工瓦斯排放钻孔时稳固方式的创新》项目,在工作中进一步缩短了钻机稳固时间,切实提高了工时、工效,并通过了淮北市总工会组织的专家组初审,成功入围淮北市职工创新成果复审。掘进二区的《DSJ-150皮带机制动装置自主创新设计》,通过压风接设气动操作箱控制,有效解决了大倾角掘进上山时,皮带机自重下滑导致的放飞车现象,消除了安全隐患,最大限度保障皮带机安全稳定运行。

今年4月份,该矿4810工作面回采初期,受断层影响,工作面全岩接近40架,工作面的坡度接近25°。为了提高过断层期间工作面回采质量和回采效率,综采一区在围绕回采、爆破、挡矸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采用“小截深多循环”措施,调整循环进尺,降低回采难度,确保完成生产任务。同时,在液压支架顶梁和运输机之间,使用40T链条,通过“防线”前移的方式,有效遏制了破碎矸石对设备的冲击,保障了设备防护效果,实现了安全高效过断层。

还有4810工作面支架阀组上加工的盖板,给阀组又上了一道“保险”;吐煤点固定到钢板上的轮胎,大大降低了现场噪音;转载机落地段掀盖式防护网、盒式电缆槽,美观实用;机尾隅角使用的单元式支架上加工的掩梁,消除了机尾回柱工序,安全省力;甚至是机巷中创新加工的圆形编号……一系列小改小革小创新,无不凝聚着职工智慧,彰显着基层职工的创新风采。

孙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