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毅

连续几个月,由于疫情管控,每天除了公司、住所“两点一线”外,很少外出,更没有越杭州半步。所以,当疫情稍有缓解,要到海宁公干的时候,竟然患上了“出门恐惧症”,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偏偏天公不作美,刚出发就下起了雨,车窗外一片迷蒙,什么也看不见。我索性仰躺在椅背上,消解一下早起带来的困意,但闭上双眼,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我第一次到海宁的情景。那是2016年5月11日,我带着所属部门几位同事到海宁正泰新能源公司(简称“海宁正泰”)调研。那时公司初创,厂房还在陆续建设中,厂区绿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周围企业并不多,建筑物稀稀疏疏,看上去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但在海宁正泰,我第一次听到了“透明工厂”的概念,并在先期投用的车间里,实地感受了这种生产模式的魅力。
公司负责人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参观,不时强调他们“全透明”的理念,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诠释:一是生产过程全透明。生产工艺过程通过微信平台24小时向公众开放,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查看,一探现场究竟;二是运营过程全透明。客户从下单,到受理、到生产、到包装、到配送,都可在线查看,实时跟踪,心中有数;三是记录数据全透明。链接公司内部大数据平台,每一件原材料、每一个成品的所有参数都记录在案。客户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反馈过来,即可调集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解决方案,甚至不用客户反馈,运营中心也能自动发现客户使用中的异常情况,快速作出反应。
“我们是全球第一家光伏制造+互联网透明工厂,全部达产后也将是全球单体产能最大的光伏制造工厂!”这话让我记忆犹新。
……
而今,时隔六年,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这样想着,车已不知不觉驶入海宁地界,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的大雨知趣地停了下来。透过车窗望去,大地一片清新。曾经荒芜的地面,密布着许多花园式的工厂,其中有些还是所在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头部企业。我下意识地打开百度搜索了一下,看到海宁近年来致力发展绿色能源,仅光伏产业,年产值超200亿元,且连续几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海宁正泰无疑是“绿色海宁”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步入该公司大门,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整个园区布局疏密有致,沿路芳草萋萋,各色植物赏心悦目。走在园区,完全不是印象中工厂的样子,倒像是走进了某个公园。在参观车间的过程中,也丝毫不闻喧闹声,只见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如平静的溪水,缓缓流动。现场看到,车间里工人少之又少,而且他们的任务不再是传统产线上的装配、检测,或者搬动物品等,而主要是控制程序,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讲解员不无自豪地说:“2021年,海宁正泰被评为浙江省级绿色工厂,作为一家致力于持续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太阳能光伏制造企业,在全民减排大环境下,通过技术革新、监测管控等多种方式,将企业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到最低,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他的介绍中,我们知道,海宁正泰当年规划的目标早已实现。
在和公司领导的交流中了解到,随着“新进入者”的增加,光伏产业竞争不断加剧。海宁正泰清醒地意识到,保持竞争优势的一大法门是提高人才素质。除广开渠道招才引智外,公司全方位开展培训工作,而且创新性地推出了业务导师带教制度,在公司范围内公开招募兼职业务导师,经过严格培训并考试合格后,再由他们对新员工进行一对一“带教”。人力资源部门专门制定了严格的《业务导师带教标准》,从岗前阶段、衔接阶段、进阶阶段几个步骤,对导师们的“带教”方法和目标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我此行来海宁正泰,就是受邀来给导师们授课的。我主讲的企业文化课被安排在第一场,可见公司对这门课程的重视。面对台下数十双求知的眼睛,身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结合前后两次到访看到的情况,阐明公司发展的前景,称光伏产业是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
我知道,把海宁与曾经的南泥湾相提并论有些牵强。但有感于海宁正泰乃至周遭环境的巨大变迁,当有人问起我的观感时,我竟自然而然想起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那首歌《南泥湾》,并仿其词感叹道:“再不是旧模样,是钱塘江畔的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