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从未间断、从未消失,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是民族精神之根,是中华民族永葆繁荣昌盛的底气所在、自信所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禀赋,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深化“两个结合”,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散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一是贴近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必须依靠人民群众、贴近人民群众,努力创作更多具有中国味、中国心、中国魂的优秀作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二是融入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最终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适应当代社会实践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神和价值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要把文化灵感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回应时代拷问、把握实践需求,在实践中不断升华新的时代内涵和叙事形式。
三是守正创新。“守正”就是文化自信,守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创新”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把文化创造力和中华文化精神融合起来,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推出线上资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和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四是加强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序、延绵不断、生生不息,关键就在于其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以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姿态,通过文化节、电影节、读书节、博览会等活动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借鉴文化成果、传承中华文脉、讲好中华文化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