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七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未来10天,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等地仍有持续性高温天气,累计高温日数可达7到10天。而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在数以亿计的人承受着酷热时,持续高温天气的成因引发广泛关注。除了干旱和中暑,高温天气还会产生哪些连锁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也许会愈发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
8月17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他分析称:“全球范围内,至少近十年或更长时间都将频发这种高温天气,甚至出现超高温天气。但从今年的应对情况来看,(人们)对超高温天气产生的影响及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危害认识还远远不够。需要各行各业联动,共同加强对它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去应对。”
全球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气候变化已触发一系列极端事件
3月,十年以来最强沙尘暴侵袭北方;7月,河南遭遇特大暴雨;12月,超强台风影响南海历史罕见……2021年中国气象局评选出的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历历在目。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全球各地都观测到了极端事件的增加。
地球每升温一度,都将触发气候系统变化,罕见极端事件发生频率变高,极端热事件、强降水、农业生态干旱的强度和频次以及强台风(飓风)的占比都将增加。
记者: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直观的感受是今年特别热,比往年更难受。请您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这种感受,这是今年的特殊情况,还是会成为未来常态化的趋势?
许小峰:你们的感受是对的,今年确实特别热。而且这不是今年的特殊情况,也不是唯中国如此,整个地球都在变得更热。至少未来十年,这种高温天气还会频繁、广泛发生。
气候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温度呈上升趋势;其次,极端天气出现的频次变高。气温总体是呈波动式上升,不是每年都比去年温度更高,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现在我们普遍认为,近一百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一度多。1摄氏度听起来不多,但对整体大气有着强烈的影响。当大气中能量增加时,波动性也随之增加,极端的降雨、高温、大风天气出现频次就会增多,这也和今年的持续高温天气现象吻合。
包括去年的河南暴雨,河北、辽宁等地多现龙卷风,华南出现高温干旱,台风“烟花”长时间陆上滞留破纪录……诸如此类极端天气,都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相关,而且这种状况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将持续很长时间。
高温负面影响非常多元
开车都会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记者:持续性高温是否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更严峻的考验?
许小峰:首先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中暑、热射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也会增加。
其次是对生产、生活的影响,6月以来,长江流域下雨都很少,庄稼严重缺水,导致欠收甚至绝收。
第三是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比如青藏高原的冰川会加速融化,冰川本身是一个气候的调节剂,它的异常融化会对三江源地区产生影响,会影响长江中下游饮水资源。此外,林场树木也会因缺水出现死亡。
还有能源问题,大家都开空调,能源供应就会紧张。甚至高温天气在路上开车都会更容易出现事故。所以高温的负面影响无孔不入,非常多元。
改变生活方式,增强气候韧性
以适应与减缓并重的方式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从短期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
许小峰:首先气象部门需要加强监测和预警,把情况了解、分析清楚,告诉决策部门和公众,这是最基本的,如果情况不明,怎么应对?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相较于暴雨、强对流这种短期的天气,对高温天气的预警难度会小一些,精准性也会更高。
另外就是要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比如预估可能会出现能源短缺,电力紧张,那就需要提前准备;医疗机构相关诊室和药品也要有所预备;对一些需要进行室外作业的工作加强人员保障措施等。
记者:缓解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许小峰:现在国际上形成了保护环境、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共识,我国也提出了“3060”目标(注: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分别在2030年前、206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以及实现碳中和)。(来源:每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