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17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智能制造:130岁“中华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储存能力4245吨的仓库,一个智能机器人,每小时完成最少一千件,最多两千件的药品运输入库,而此前需要10多个工人完成的分类搬运入库工作,一个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完成,而且码垛效率是人工的3倍。

  这是在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济堂”)骨科中药生产基地自动仓库,发生的转变。一个机器人就完成扫码识别、抓取分类、存入特定仓库等系列工作。

  从1888年创立至今,作为贵州省唯一被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的医药企业。同时,其主导产品“仙灵骨葆胶囊”填补了中成药治疗骨质疏松的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专利,单品种年产值超过10亿元。

1.jpg

●智能机器人在进行药品识别分类抓取。 冷桂玉 摄

  贵州大数据风生水起,政府倡导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该公司自2016年初,从德国引进智能包装线,从生产到入库进行了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搭乘贵州大数据发展“快车”,逐步建立了智能制造生产线。

  “通过智能仓的后台管理系统控制整个流程,入库进来的单据激活后,生产车间的包装线传送过来的包装好的药品,智能机器人会自动抓取,自动分配储存位置。”智能仓管理人员蒙菊告诉记者,同样,药品出库时,机器人也会根据指令自动识别。

  在同济堂数据中心,一块高清大屏幕,车间托盘货物输送、料箱货物输送、立体仓储等信息实现实时监测。“生产过程也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测,通过数据上传分析,可实现精准监测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同济堂生产部经理游创文说,设备终端设有控制面板,预设“纠偏线”和“警报线”,如生产线上有不合格产品,设备将自动停机、报警,停止生产。

  中药制剂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使得这家历经130年的“中华老字号”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2017年公司斥资500万欧元引进德国乌尔曼生产线,攻克进口设备匹配中药生产的技术难题,生产效率达到1300板/分,极大的提高了国内中成药智能制造水平。

2.jpg

●智能包装车间。 赵万江 摄

  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为契机,同济堂通过引进国内外其它现代化中药制剂设备,包括FZ300型沸腾制粒机、码垛智能机器人等,建立了一套全数字化传递、可视化生产的先进生产线,形成了集中药材种植、新药开发、中西药制剂等为一体的完整医药产业格局。

  此外,为解决医院、消费者中药煎药设备落后等痛点问题,同济堂正着力构建具备中药代煎智能配送服务中心,提供从医院到患者的全程智能化服务, “收到处方后,设备将自动抓药、煎药,通过配送中心,上午接的单子,下午5点之前必须送到患者手中。”同济堂中药代煎智能配送服务中心负责人覃方勇说。

  近年来,其产品逐渐销往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冷桂玉 赵万江)